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 > 正文

古代著书能够赚钱吗?为何会有那么多古书流传下来?

我们都知道,现在不少作家的收入都颇为不错,因为现在人们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好,书籍的版权价值和带来的其他附加价值都不错。那么在版权意识淡薄、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,为何还会有那么多的书籍出现呢?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。

其实和想象中的不同,古代也是有稿费的,古人称之为“润笔”,比如请一些有名气的文人雅士受邀请去做文章的时候,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菲的报酬。不过这和出书并不相同,总得来说出书的方式有两种:个人编撰和组织编撰。

个人撰写的书籍,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占了很大的比例,这里面的根据目的不同,主要有自传、诗集、小说,当然也有一些专递自己思想的著作,如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就是此列,还有一些用来指导他人的总结类的书籍,《文心雕龙》《古文观止》等就是其中代表的读物。

和个人出书的目的不同,朝廷出书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由**目的的,除了能够彰显国家的实力,总结前朝覆灭的经验和教训,增加本朝的合法性,或者引导大众的思想走势,如《二十四史》《永乐大典》等等,这些书都是官方出书的典型代表。这类书往往条目繁多,内容量也是非常的大,非常的费人费力,远远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量。当然负责编撰这类书籍的人,自然也都是拿着朝廷俸禄,在朝廷担任官职的人。

当然,真正能够流传后世的典籍都是在印刷术出现后才真正变多的。因此在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,古代的出版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,各种文人雅士对出书也更加有了兴趣,毕竟书籍也是能够青史留名的方式之一。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,随着印刷技术的成熟,也迎来了出书的高潮,我们熟知的名著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。同时各地还涌现出了许多的书坊和书市,书坊类似于书店,而书市则由很多书商和书客构成的图书街一条街。

不过和现在不同的是,在古代小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,此类文体的作者往往都用自己的笔名来出书。不过小说作为受众比较高的题材,稿费自然也是非常丰厚,很多科举落榜的人士,也会写一些小说用来养活自己,可以说也能当成一种职业来做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