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 > 正文

历史上苏辙是怎样处理回河之争的?

时刻长河不断的流动,前史在不断的开展,让趣前史小编带我们拨开前史的迷雾,回到那枪林弹雨的时代,看看苏辙处理回河之争的故事。

元丰五年(1082年)河归北流后,仍然决溢不断。元祐元年(1086年)九月,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,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台甫埽开直河并签河,分引水势入孙村口,以解北京向下水患,回河东流之议复起。大臣文彦博、安焘、吕大防、王岩叟、王觌和都水王令图、王孝先、吴安持、李伟等,都力主回河东流;右相范纯仁和苏辙、曾肇、赵瞻、范百禄、王存、胡宗愈等则建议保持北流,对立回河。

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:黄河未复故道,终为河北之患。王孝先等所议,已尝兴役,不行中罢,宜接续工料,向去决要回复故道。三省、枢密院速与协商实施。

图片.png

苏辙面临回河加快之势,连上三疏,竭力对立,大意谓:议复故道,事之经岁,役兵二万,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。方河朔灾伤困弊,而兴必不行成之功,吏民窃叹。今小吴决口,入地已深,而孙村所开,丈尺有限,不独不能回河,亦必不能分水。况黄河之性,急则通流,缓则淤淀,既无东西皆急之势,安有两河并行之理?纵使两河并行,不免各立堤防,其费又倍矣。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,恩、冀以北,涨水为害,公私损耗,河徙无常,如果自契丹界入海,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辩驳,竭力建议中止回河之役。元v四年正月,朝廷下诏中止回河及修减水河;七月,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殆,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,以纾**之患。

八月,苏辙再次上疏称:夏秋之交,暑雨频并。河流暴涨出岸,由孙村东行,盖每岁常事。而李伟与河埽青鸟使因而张皇,以分水为名,欲发回河之议,都水监然后和之。河事一兴,求无不行,况大臣以其契合己说而乐闻乎?臣愿急命有司,徐观水势所向,依累年涨水旧例,因其东溢,引进故道,以纾北京朝夕之忧。故道堤防坏决者,第略加修葺,免其决溢罢了。至于开河、进约等事,全部毋得兴功,俟河势稍定然后议。元v五年二月、九月,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,并要求罢吴安持、李伟都水监派遣,正其欺罔之罪,乃至以修河司若不罢,李伟若不去,河水终不得顺流,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正告。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一直倾向东流,虽时停时作,至元v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。绍圣元年(1094年),尽闭北流,全河之水东还故道。

这次黄河回复东流,不过只是五年时刻,至元符二年(1099年),黄河于内黄决口,东流隔绝,干流又趋向北流,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。活跃建议回河的吴安持、郑佑、李仲、李伟等被朝廷加罪,投之远方,完毕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辩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