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 > 正文

古代侍卫贴身维护皇帝 侍卫为何从来没有刺杀皇帝

还不知道:为何皇帝不怕被贴身侍卫刺杀的读者,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咱们带来具体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古代侍卫陪侍皇帝身边,且身怀利刃,为何却没有侍卫行刺皇帝。

正所谓“国不行一日无君”,在古代皇权社会,皇帝的安全可谓是重中之重,但是历朝历代以来,不管是汉朝的南北军,仍是隋唐的十二卫,宋朝的殿前司、元朝的宿卫军、明朝的锦衣卫、清朝的大内侍卫,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侍卫行刺皇帝事情,这又是为什么呢?皇帝又是怎么保证侍卫的忠实呢?

选拔极为严峻:武功不是要点,忠实才是要害

作为陪侍皇帝身边的戎行,他们的忠实度直接影响着皇帝的安全,因此在组成这些戎行时,武功的凹凸其实并非最重要的要素,而忠实度才是要害。

关于开国皇帝来说,他们一般会从自己从前带领的嫡派戎行中,选拔出最为精锐的将士来保证自己的安全。例如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,便是从“虎豹骑”中选拔精锐组成“武卫军”;又如唐高祖李渊,他则是从跟随自己太原起兵的戎行中选拔出三万禁军,被称为“元从禁军”。这些戎行本便是隶属于皇帝(或宗室)统率的戎行,不只仅肯定的精锐,并且忠实度极高,从他们中选择出来的将士,忠实度天然也就没有任何问题。

而除了开国皇帝之外,其他帝王选择侍卫,相同极为严峻,不只需求身世洁白,并且底子以勋亲子孙为主,例如明朝的锦衣卫尽管规划较大,但担任宿卫责任的锦衣卫各级将士,则悉数来自于勋贵之后;又如清朝的大内侍卫,尤其是内廷侍卫,也悉数由满蒙勋亲子弟或武进士充当;再如唐朝李渊的“元从禁军”,一般以其子弟弥补进入,因此又被称为“父子军”。

严峻的选拔机制,无疑最大极限保证了这支戎行的忠实度,而身世勋亲世家的这些子弟,因宗族与王朝一亡具亡、一损俱损的联系,也使得他们的忠实度得到了最大保证。

办理极为严峻:兵权直属皇帝,将领彼此控制

严峻选拔是根底,严峻办理则是底子,一套健全且卓有成效的办理模式,不只可以保证这些将士各司其职,并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皇帝安全。

“左右千牛卫”便是皇帝的贴身卫士

关于这些直接担任皇宫安全的戎行,不只把握戎行的将领身经百战、忠心耿耿,并且戎行的终究调集权利底子把握在皇帝手中。也便是说,即便是把握戎行的将领,在没有取得皇帝授权或持有皇帝信物的情况下,也难以调集这支戎行。例如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,太子刘据即便拿到了符节,却依然无法调集护北军,护北军使者任安在拜受符节后,便直接回来兵营与世隔绝。

此外,为了避免将领作乱,皇帝一般还会对这些戎行予以拆分,然后到达彼此控制的作用,一般有两种方法:一种是将宿卫京城安全的戎行分为几部分,交给不同的将领把握,例如隋唐时期的十二卫(后改为十六卫),便别离建立将领把握。另一种是戎行高层别离由互不统属的人员担任,例如明朝的十团营(后改为十二团营),便由总兵官为最高长官,另以内臣、兵部尚书或都御史各一人为提督。

经过兵权直属皇帝,指挥权彼此控制,一起形成了一套完好的办理系统,这套系统之下,不管是将领倒戈,仍是战士哗变,都很难对皇帝性命发生要挟。

福利待遇优厚:常常取得恩赐,升官更为简单

作为直接担任皇宫和皇帝安全的将士,为了避免他们发生异心,这些人的待遇不只仅戎行中最为优厚的,并且作为皇帝近臣升官往往也更为简单,如此一来便大大下降了底层将士的不满。

以清朝为例,清朝的宫廷侍卫分为御前侍卫、乾清门侍卫、大内侍卫等,而间隔皇宫和皇帝越近,待遇也就越高。依照清朝准则,这些侍卫不只生活待遇极为优厚,并且除了自身的俸禄外,还有各种补助和恩裳,例如皇帝、皇后、太后寿诞或扈从出行,一般会取得丰盛的恩赐。

此外,因为御前侍卫一般陪侍皇帝身边,因此升官也一般更为简单。相同以清朝为例,侍卫身世而终究得享高官厚禄的举目皆是,例如索尼、明珠、索额图、隆科多、肃顺等等,他们都是侍卫身世。

权倾朝野的和珅便是侍卫身世

优厚的待遇和相对悠闲的功能,再加上升官的便当,这些侍卫只需脑子没有进水,又岂会跑去刺杀皇帝?

严峻区域约束:护卫各司其职,次序有条有理

说到皇宫中的防卫,咱们常常想到的便是“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”,这种说法或许略显夸大,但与实际情况却也相距不远。

关于驻扎皇宫表里的侍卫,一般采纳区域管控的办法,以汉朝为例,汉朝的皇宫护卫一般分为三层,其间由中尉(后改执金吾)统率的北军担任宫外安全,卫尉统率的兵卫(即南军)则担任宫门和宫内防务,而郎中令统率的郎卫则担任的宫廷门户和殿内保镳。又如古代朝会时的镇殿将军,便是专门担任朝会时殿内安全的。

即便是皇宫中值守的侍卫,也不行可以随意走动,每支戎行都有其相应的宿卫地址,底子不允许容易越雷池一步的。比方你仅仅担任护卫宫门的,成果你跑去内廷闲逛,轻者被拿下问罪,重者便是当场革杀。究竟影视剧中那种飞檐走壁、高来高去的功夫,实际中是底子不存在的。

经过区域约束,便可以避免将士随意走动,然后大大下降危险。而在这种紧密的防卫下,想要仅凭几人,甚至几十人上百人刺杀皇帝,无异于自寻死路。

刺杀价值太大:“罪大恶极”之罪,祸及整个宗族

在古代,“谋反、大逆、谋叛、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争”被称为“十恶”重罪,其间“谋反”更是元凶。所谓“谋反”,便是指图谋、参加推翻封建阶层政权,或暗杀君主的行为。

关于“谋反”大罪,历朝历代惩办都极为严峻,例如《唐律》便固定,“犯者皆斩,家族缘坐,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”,也便是说一旦谋刺皇帝,不只自己要被处死,家族也要被拖累,父亲和儿子只需是十六岁以上,悉数处以绞刑。

到了明清时期,关于“谋反”之罪的惩办更为严峻,《大明律》便规则,“犯者凌迟处死,祖父、父、子、孙、兄、弟及同居之人,不分异姓,及伯叔父、兄弟之子,不限籍之同异,年十六以上,不管笃疾、废疾,皆斩”,不只牵连规模进一步扩展,且惩办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。

相较于以上丰盛的待遇,刺杀皇帝支付的价值无疑过分沉重,在利益的唆使下将领谋逆尚有或许,关于一般的侍卫来说,报答与价值彻底不成正比,明显因小失大。

如上所述,严峻的选拔机制,完善的办理系统,严峻的区域约束,丰盛的福利待遇,再加上刺杀的价值太大,这使得侍卫尽管间隔皇帝很近,但却底子没有刺杀皇帝的理由。

事实上,历朝历代以来,不只没有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,反而是在戎行高级将领反叛的情况下,呈现过侍卫临阵倒戈导致**失利的事情,最典型的便是唐朝景龙元年(公元707年)的“景龙**”,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暴乱,终究却因皇帝的一句话,千骑临阵倒戈,终究导致**失利。

发表评论